新闻详情

四川印刷业 精彩前行

作者:扈晓明 

  四川是雕版印刷的发祥地之一,印刷业的发展曾辉煌一时。19世纪末,随着西方机械印刷技术的传入,四川始有铅印、石印等近现代印刷技术出现。20世纪30年代,铅印、石印取代雕版印刷。解放后,通过接管、收购、合并原有规模很小的众多厂家,采取新建、扩建等办法,逐步建立起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书刊印刷企业。之后又通过新增设备,引进新技术等方式,全省印刷事业得到程度的较快发展,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了提高。改革开放后,国有大中型印刷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,采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,实现了电子分色、多色胶印、电脑照排、胶印印书,装订向自动化、联动化发展,形成了高效、优质、配套的生产能力。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,受沿海城市经济转型和文化产业政策影响,印刷产业的重心向西部转移,四川印刷业得到了快速发展,以成都、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印刷产业发展的第四区域。

抗战时期的四川印刷业

  上世纪20年代初,四川各派军阀、地方势力为控制舆论纷纷创办报刊,石印在四川得到较快发展,为日后印刷发展奠定了基础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国民党中央军政机关和部分大学、工厂、报社陆续迁来成都。上海的商务、中华、大东、世界、开明、交通和正中等7家书局来川成立七联处,在成都设印运站,办理教科书委托代印事宜。省外的普益、大通、华中、泰和和华昌等几家机制卷烟厂也先后迁来四川。四川印刷生意一时兴隆,小石印社增加到90多家,小石印机增加到300多台。抗战胜利后,一些机关、大学、工厂迁走,印刷生产开始萧条,不少厂社纷纷关门,省内印刷业开始萎缩。加上时局动荡,通货膨胀,抗战前100规模达人以上的日新、球新、维新、新新、福民和美信等6家印刷厂店,均已歇业。这一时期的印刷厂主要以书刊印刷为主,多数厂店规模较小,不少是夫妻、父子带一两个帮工,只能完成印刷生产过程中的一两个环节,注册资金规模一般为二三千元。其中,大的可达厂店700万元,小的仅500元。

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川印刷业

  建国后,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,四川印刷业进步明显。1949年冬,四川各地陆续解放,解放军进入重庆、成都等大城市后开始接管国民党各级党、政、军系统的印刷厂和官僚资本印刷厂,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西南新华印刷厂、成都新华刷厂等国营印刷机构。同时按照“公私两利、劳资合作、加工订货”等形式扶持私营印刷厂店,使印刷业得以迅速发展。从1951年起,逐步将小型、分散的国有印刷企业合并,并购入一些设备较好的私营印刷厂,组建成设备配套、规模较大的工厂,成为全省印刷行业骨干企业。1955年,一批大型国营印刷企业被确定为书刊印制专业厂。1956年,众多私营小厂陆续合并,实行公私合营,生产设备、条件有了较大改善。这些工厂以社会印件为主,兼印少量书刊。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因印制毛主席著作和战备需要,国家先后投资扩建新建了近10家骨干印刷企业,为四川的出版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及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,“六五”计划前的四川印刷业在规模、技术装备和生产、工艺技术水平上仍处于落后水平。

改革开放后的四川印刷业

  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,四川的印刷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。1978年后,骨干书刊印刷厂陆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,使用电脑照排、电子分色,多色胶印,逐步减少传统铅字排版印刷,印刷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。同时各地新扩建了一批印刷企业,集体、个体印刷企业也有了很大发展,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档次,适应书刊多品种、批量差异大的产业内部结构。80年代以来,电脑打字、复印技术的广泛使用,使文件、资料复制方式有了重大变化。80年代末,电脑打字和复印、轻型印刷面向社会并逐步演变成新的社会行业。90年代,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,四川印刷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,印刷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,技术上完成了铅印向胶印的转变,由于受到技术和资金限制的影响,低水平的印刷生产能力增加过快,高档印刷生产能力不足。“十五”期间,是四川印刷业增长最快的五年,已拥有新引进的多色胶印机、商用轮转机等世界一流的先进印刷设备,印刷品的总体质量水平有很大提高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这一时期,四川省印刷企业总数增加7%左右,1998年全省印刷工业总产值近37亿元;1999年达到40.2亿元,利润2.2亿元;2002年全省印刷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,利润5.5亿元;2003年全省印刷工业总产值达到67.6亿元;2004年全省印刷工业总产值超过76.27亿元,年平均增长10%以上,5年全省印刷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。

近十年四川印刷业获得快速发展

  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,党中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举措,以及沿海城市经济转型、西部产业政策支持且营运成本较低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印刷产业的重心向西部转移,近十年来,四川印刷业得到了快速发展,以成都、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印刷产业发展的第四区域。目前,尚未得到相关政府部门2015年的数据公示,仅以2014年为例。2014年四川省有印刷企业3317家,从业人员110835人,实现工业总产值402.41亿元,利润27.33万元。

近年来,四川印刷业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:

 1.印刷企业的智能化程度在增强。2014年四川印刷业从业人员较2013年减少5.6%,而总产值较2013年增加了8.4%。这说明在西部地区人力成本急剧上升的态势下,大部分印刷企业都在向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,印刷企业的智能化程度在逐步增强。

 2.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发展迅速。2014年包装装潢印刷企业有1171家。同比增加了7家;总产值是345.65亿元,同比增长15.74%;总产出是308.90亿元,同比增长14.73%。目前,包装装潢印刷企业仍然是四川印刷业发展的主流。

 3.规模以上印刷企业正在向四川集聚。2014年四川省有8家企业进入中国印刷企业100强;2015年这一数字扩大到了9家。规模以上印刷企业向四川集聚是四川印刷业发展的亮点。

 4.集聚化发展的脚步在加快。全省许多地方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产业园区,可以充分发挥集聚效应。除省会成都以外,在全省各地如绵阳、宜宾、德阳、泸州、遂宁、蒲江等地都建有印刷工业园区或集中发展区,覆盖了除三州以外的大部分地区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这些园区的配套设施将更加完善,服务功能会进一步增强。

(作者单位为四川省印刷协会)